中国网4月24日讯 2025年4月24日,“2025中国翻译协会年会”在辽宁大连召开。开幕式上,“四译工程”(“译才”“译介”“译研”“译训”)首次对外发布,引发翻译界广泛关注。这项由中国翻译协会牵头规划部署的系统性工程,着眼于引领翻译行业发展,服务国家战略,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具有鲜明的战略性、前瞻性和示范性。
2025中国翻译协会年会开幕式上,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外文局原副局长兼总编辑黄友义启动“四译工程”。 中国翻译协会 供图
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外文局原副局长兼总编辑黄友义在接受中国网专访时表示:“‘四译工程’是一项创举,旨在通过人才培养,组建国家翻译队伍,实施全国性、全行业对外翻译活动,开展翻译研究,提高国家翻译能力。”
“四译工程”依托“译才引领、译介传播、译研驱动、译训筑基”四位一体功能布局,以加强国家翻译能力建设为主线,以培育翻译新质生产力、推动翻译行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统筹推进翻译事业全链条改革创新,加快实现数智化转型升级,引领行业以更高水平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大局。
国家翻译能力提升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必须要有坚实的人才支撑。黄友义强调,当前全国各地、各行业中已经活跃着许多具备出色能力的翻译人员,包括职业译者以及高校教师等,需要将这些零散的力量凝聚起来。他指出,通过“四译工程”,可以更有效地把人才集中在国家重大项目上,形成合力,用融通中外的语言更好地传播中国,讲好中国故事。这不仅是国家的需求,也为广大译者提供了施展才华、服务国家的机会。
黄友义表示,“四译工程”从人员选拔、专业培训、课题研究等多方面入手,打造对外翻译体系,不仅着眼当前,更意在长远。他指出:“对外介绍中国,从话题、形式到翻译都是长期任务。传播中国文化、产品、技术既是当前的任务,也是长期挑战,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精神。”
在谈及翻译在国家对外传播体系中的角色时,黄友义指出,翻译是国际传播的“最后一公里”。只有具备强大的对外翻译能力,才能实现有效传播,构建起中国自己的国际话语体系,从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