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要闻动态 > 工作要闻 > > 正文

《译讲堂》“AI赋能翻译人才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举办

2025-04-27

来源:中国外文局翻译院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4月24日晚,中国翻译协会《译讲堂》系列公益讲座2025年会专场活动“AI赋能翻译人才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在大连外国语大学举办。活动特邀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总编辑、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王晓辉,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副校长、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北京市翻译协会会长程维,传神语联网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中国翻译协会理事闫栗丽展开对谈,为翻译专业学子带来一场极具前瞻性与实践性的就业指导课。大连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副院长王少爽主持活动。

活动现场

王晓辉

王晓辉:山高人为峰,善用AI讲好中国故事

王晓辉指出,在AI技术深刻重构行业的当下,翻译与国际传播工作者不仅不会被机器取代,反而迎来个人能力升级的重要机遇。人工智能凭借海量语料处理、多语种高效转换及基础内容策划等优势,已成为国际传播从业者的重要辅助工具。然而,人与人在交流中的情感共鸣,以及对文化语境及非语言符号的精准把握,是机器无法做到的。

他指出,要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首先需具备资源选择能力,从五千年文明史、百年奋斗史、四十年改革开放史等丰富素材中筛选出适宜讲述的内容。此外,还要拥有强大的呈现能力,具备高水平的语言翻译能力与跨文化素养,做到内知国情、外知世界,兼具家国情怀与世界情怀。他建议青年学子理性面对AI技术浪潮,警惕过度依赖AI,防止其成为“思维鸦片”消解语言学习中的逻辑训练与文化积淀。他指出,山高人为峰,人工智能是为人类服务的,要主动掌握AI工具特性,成为兼具技术能力与文化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程维

程维:积极突破学科边界,推动翻译教育开放创新

程维介绍,当前大部分翻译本科生和研究生仍对翻译葆有热爱,对职业有相对清晰的规划。面对当下社会舆论环境及信息茧房带来的认知局限,她强调应秉持理性态度,客观看待行业发展趋势。在她看来,翻译专业人才凭借其独特的知识储备与专业素养,仍在语言服务领域占据不可替代的地位。尤其在企业国际化进程中,市场亟需的并非仅具备语言优势的单一型译员,而是能够深刻理解中国企业诉求,同时精通目标国法律规范与文化习俗的复合型人才。

在利用AI辅助翻译方面,她提醒同学们,不可忽略译者需要做的必要思考和“笨功夫”,筑牢扎实的语言基础。她指出,当前跨学科学习能力至关重要,翻译专业教育应鼓励学生突破学科边界,提升创造力与创新力。教育管理者和教师需秉持开放心态办学、教学,通过深化校企合作、推进交叉学科建设等方式,不断拓宽教师视野,革新教育理念,为学生搭建更为广阔的成长平台。

闫栗丽

闫栗丽:深化校企合作,探索产教融合新方向

闫栗丽从翻译企业角度指出,AI正在重塑翻译行业。AI技术已深度嵌入翻译流程管理、质量控制等多个环节,人机协同的翻译工作模式成为趋势。当AI在大部分情况下实现取代人工做初译,人类译员的主要工作聚焦于审校,就是做好质量把控,人类译者在创意表达、人文关怀等方面仍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方面,AI技术极大拓展了翻译服务的边界,提升了服务附加值;另一方面,也显著抬高了行业准入门槛。AI工具与译者能力呈现“遇强则强”的正相关效应,对译者的专业知识储备、跨文化沟通能力以及技术应用水平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她强调,AI翻译存在“幻觉”风险,其生成内容的流畅表达常常掩盖漏译、增译等问题,因此人工审校仍是翻译质量保障的重要环节。

她提倡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针对AI翻译质量评价等影响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学界与业界可以开展联合攻关。她建议同学们用好在校期间的“留白”,积极参与翻译实习实践,发现自身的能力提升点,寻找自己的兴趣领域。关于翻译专业教育改革,她建议院校采用项目制教学,提出基于真实产业痛点的任务型、项目式教学方式的建议,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中认知翻译价值,培养跨学科思维与自主探索能力。

此次《译讲堂》从行业、产业、学界多维度解析AI时代的翻译专业人才职业发展,是对“新文科”背景下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的积极探索。中国翻译协会学生会员与大连外国语大学翻译与外语专业在校生、毕业生共300余人现场参加活动。此次活动通过中国翻译协会视频号、中国网同步直播,近3万人次观看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