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要闻动态 > 工作要闻 > > 正文

年会专题交流 | “中国时政话语外译规范化建设”专题交流会成功举办

2025-04-27

来源:中国外文局翻译院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4月24日,在2025中国翻译协会年会期间,由外文出版社主办的“中国时政话语外译规范化建设”专题交流会在辽宁大连成功举行。来自国际传播机构、出版领域、翻译企业和高等院校等单位约200人参加活动。外文出版社副社长贾秋雅主持交流会。

活动现场

外交部前驻外大使、外文出版社西文编译部特聘专家、译审汪晓源,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翻译协会“资深翻译家”、译审蔚玲,外文出版社首席法文专家、译审梁玉兰,外文出版社英文编译部译审闫传海,外文出版社德文编译部改稿专家李博瀚(Burkhard Risse),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博士研究生、清华大学语言教学中心教授张颖等六位嘉宾围绕中国时政话语外译规范化建设主题分享了他们的思考和建议。

汪晓源发言

汪晓源以《时政翻译中的中国特色》为题进行了分享。他表示,讲好中国故事是对外工作的第一要务。中国与外国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和政治差异,中国话语外译工作需要做到政治立场坚定,同时照顾外国受众的理解力。因此,译者必须具备极高的综合素质,要深刻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和责任感,灵活运用多种翻译策略。他认为,《中国时政话语翻译基本规范》有助于提升中国时政话语翻译的准确度、规范性,建议促进基本规范建设的制度化,定期开展研讨活动。

蔚玲发言

蔚玲认为,当前时政话语翻译存在译法不统一、不规范的问题。问题的成因主要有翻译规范重要性的相关宣传不足,翻译规范相关的协调、研讨、交流平台或机制欠缺等。针对上述问题,她提议加强规范化意识宣传和培训,建立常设研讨机制,加强葡语各相关单位之间、葡语与其他主要语种之间的沟通联系,加强葡语数据库建设以及葡语时政翻译相关的出版工作,并呼吁以翻译的规范化提升翻译者能力和翻译产品质量,促进各类翻译产学研要素向国家外宣事业集聚。

梁玉兰发言

梁玉兰表示,通过翻译讲好中国故事,一要准确,二要传神。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首先要准确地理解中文的含义以及逻辑关系,还需要避免中式思维和表达方式的干扰,使用对象国的语言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要兼顾译文的准确与传神,译者需要共同推进重要概念和术语翻译的标准化、规范化。《中国时政话语翻译基本规范·法文》正是法语界专业从业人员的智慧结晶,可为时政话语外译工作提供参考。

闫传海发言

闫传海介绍了《中国时政话语翻译基本规范·英文》的编写背景、必要性、目的以及主要内容,指出《基本规范》是众多权威机构的集体智慧结晶,旨在构建对外话语体系,表明我方政治立场,避免受众误解。他以“守正创新”“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具体译例说明了《基本规范》涵盖面广、分析深入、兼顾规范性和灵活性、紧跟时代等特点。

李博瀚发言

李博瀚提到,一些中国时政话语对外国读者而言较难理解,译者需要根据读者群体的语言和文化背景,有针对性地提升译文的可读性。具体而言,译者应当有意识地避免译文出现说教的口吻,同时注意保留话语的中国特色,突显其背后的中华文明深厚底蕴。中国时政话语翻译规范化建设是一项持久性的工作,需要定期复查、改进。

张颖发言

张颖表示,在从“翻译世界”走向“翻译中国”的时代进程中,时政话语外译的作用和意义不言自喻。时政话语外译人才培养的基础一环是课堂,教材编写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时政术语翻译的准确性、时效性、一致性尤为重要。鉴于时政话语翻译的特性,她提出,高校教学单位、时政翻译标准制定单位和国家翻译机构需要共同探索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供给侧改革,协力推出精品教材。

贾秋雅总结发言

交流结束后,贾秋雅进行了总结发言。他表示,六位专家的精彩发言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了中国时政话语外译规范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今后的实践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建议。“中国时政话语翻译基本规范”系列作为我国首套综合性外译规范,凝聚了翻译界专家的集体智慧,既可为从业者提供实务指南,更能助力维护中国话语的国际定义权和解释权。外文出版社感谢各位专家的鼎力支持,期待继续与学界深化合作,共同推进新时代中国核心时政概念外译的标准化建设,完善对外话语体系,以精准传神的翻译架设文明互鉴之桥,为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促进中外文明互鉴作出新的贡献。

“中国时政话语翻译基本规范”系列

“译中国”文库作品“中国时政话语翻译基本规范”系列,是我国对外翻译领域首套综合性规范,该系列英文、法文、西文、俄文、阿文、德文、日文、葡文等文版已由外文出版社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