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中国外文局翻译院“外语职业体验实习营进高校”系列活动走进沈阳师范大学,为该校外国语学院带来“翻译人才评价与求职前景”专题讲座。外国语学院院长潘佳宁、MTI办公室主任张林、翻译系主任马晓丽以及英语及翻译专业约150名师生参与讲座。此次讲座也是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硕士实践月系列活动的一部分。
图说:“外语职业体验实习营进高校”系列活动走进沈阳师范大学
讲座在介绍中国外文局的历史与成就中拉开序幕。外文局作为中国对外传播事业的主力军,不仅承担着传播中国声音、沟通中外的重任,更汇聚了国内翻译界众多资深专家。专家们在国家重大翻译任务中作出的杰出贡献激发了同学们对投身翻译和国际传播事业的热情与信心。
随后,讲座介绍了中国外文局翻译院的发展历史和主要职能,并从翻译人才评价体系的现状入手,剖析行业内评价翻译人才能力的主要指标和存在问题。讲座指出,全球化加速下,翻译行业对人才要求日趋多元,除扎实的语言基础、翻译技巧,跨文化交际能力、行业知识、职业素养也不可或缺。讲座结合企业人才评价逻辑,强调实习实践、岗位适配性、外语能力与未来潜力对职业发展的关键作用,为外语专业学生清晰勾勒成长路径,鼓励大家树立职业目标,提升综合素质,适应行业变化,更点明终身学习和实践拓展的重要性。
在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面对翻译行业的发展前景,本次讲座还就AI时代对外语及翻译人才提出的新挑战与新机遇进行了前瞻性分析,明确指出AI不会彻底取代人工翻译,但会重塑行业生态,大幅提升译者能力要求。建议外语和翻译相关专业的大学生积极拥抱AI技术,从“智能化驱动、专业化深耕、国际化拓展、规范化运营”复合路径出发,在技术浪潮中找准职业机遇。
针对高校外语类学生就业与职业发展痛点,“外语职业体验实习营进高校”为在场大学生拆解了“专业知识缺位、就业认知错位、能力培养失位”三大难题。通过结合传统岗位、复合型人才、新兴行业等就业趋势,给出针对性建议:传统岗位需融合AI升级技能,深耕垂直领域术语;复合型人才要强化科技融合与跨学科能力;鼓励关注政策红利,借多元场景拓展职业空间,通过各类实践增强竞争力。
图说:讲座现场
讲座后的互动提问环节气氛热烈,师生纷纷就自己关心的问题踊跃提问。互动问题既有针对大学期间的专业学习规划,也有关于翻译职业长远发展的意见建议。现场思维碰撞不断,掌声频频,师生表示收获颇丰,并对翻译人才评价与职业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中国外文局翻译院“外语职业体验实习营”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建设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专门人才队伍”重要指示精神推出的人才培养项目,肩负着全国翻译人才梯队建设的重任。实习营主要面向外语、翻译、新闻传播及相关专业大学生,涵盖了重大翻译、新闻采编、新媒体、企业外语、研究与教培等国际传播各领域,通过专家讲座、座谈交流、线下实习、实践指导等方式,帮助在校大学生、翻译从业者及爱好者,进一步做好外语生涯发展规划,切实发挥中国外文局翻译院在助力翻译及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方面的积极引导和促进作用。通过此次“实习营进高校活动”,学生们深化了对未来职业发展的认知,在沟通交流中收获了宝贵启示,为未来投身翻译和国际传播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