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至26日,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导师培训班在昆明理工大学举办。此次培训由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指导,中国翻译协会主办,昆明理工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承办。来自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北工程大学、内蒙古大学、安阳师范学院、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20余所高校的近80位MTI学科负责人及骨干教师参训。
在10月24日上午举行的开班式上,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中国外文局翻译院院长黄玉龙,昆明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刘殿文出席并致辞。昆明理工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院长王英主持开班式。

黄玉龙致辞
黄玉龙指出,随着当前文化强国战略的深入推进,国际传播格局历经深刻变革,高层次、复合型翻译人才是打通国际交流壁垒、提升对外传播效能的核心支撑。MTI教育作为培养高水平应用型翻译人才的主阵地,发挥着为国际传播事业输送骨干力量的重要作用。中国译协联合全国翻译专业教指委举办MTI导师培训,实现翻译教育与行业需求、国家战略深度衔接,为培养更多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求的高端翻译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刘殿文致辞

王英主持开班式
本次培训为期三天,以专题讲座、技能提升、案例研讨、现场教学、互动交流等多元形式展开,培训内容涵盖政策解读、调研报告撰写与案例分析指导、翻译教学理论研究、人工智能赋能翻译教学实践等主题内容。同时,为提升MTI导师在特定应用场景下的翻译教学能力,中国译协依托“译介工程”,结合昆明地域优势及特色,举办公示语翻译与国际语言环境建设研讨会,促进学员理论认知与教学实践深度融合,切实推动翻译人才培养与地方国际交流需求高效适配。

黄友义:“翻译世界”到“翻译中国”——培养融通中外的高端翻译人才
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外文局原副局长兼总编辑、全国翻译专业教指委专家委员会主任黄友义指出,人工智能时代亟须培养具备国情意识、语言能力、受众意识和服务意识的中译外专业人才。他结合大量翻译与国际传播实践案例,阐明了如何培养既能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又兼具翻译实践能力与国际传播素养的复合型翻译人才。

张爱玲:新时代背景下的MTI教育——理念与路径
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院长、全国翻译专业教指委秘书长张爱玲传达了国务院学位办最新会议精神和下一步工作安排,深度解析了MTI教育改革方向、实践成果评价体系、高层次翻译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等内容,对高校落实MTI培养标准、强化产教融合提出具体建议。

黄长奇:人工智能时代,翻译驶入高端发展新赛道
外文出版社英文审定稿专家、全国翻译专业教指委委员黄长奇强调,翻译专业教育应更加重视“翻译中国”战略转型和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新挑战新机遇,培养能够对外解读当代中国并具备人机协作能力的跨学科高端翻译人才。她结合时政话语翻译实践案例,分享了时政话语翻译的基本原则和译文背后的政治与语言文化考量。

陶友兰:培养适应国家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型口笔译人才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翻译系主任、教授、MTI教育中心主任,全国翻译专业教指委委员陶友兰强调,MTI毕业设计改革核心要以实践为导向,以真实翻译项目为基础。她剖析了MTI毕业设计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分享了优秀翻译实践报告写作案例,并就课程设置及教学管理方式提出可行性建议。她还鼓励MTI导师及时更新教学理念,不断加强翻译实践教学,强化翻译技术和翻译实践的融合。

王巍巍:AI赋能建设新文科,让外语学科产生有形贡献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副院长王巍巍结合我国口译事业发展需求,聚焦翻译行业前沿,针对口译教学面临的痛点问题提出了新举措与新方法,强调通过人机协作新模式完善口译人才培养路径,为语言服务行业输送更多优质人才。

管新潮:数智赋能下的翻译教学创新模式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管新潮以AI赋能翻译教学实践为主题,重点探讨了AI与语言模型基础、翻译技术新路径与教学理念等核心内容,通过具体案例及学生成果展示了AI技术与翻译教学如何有机融合。
学员代表、云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毕俊峰表示,为期三天的培训兼具前沿性和实效性,对明确MTI教育发展方向、优化培养模式、提升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此次培训为参训学员搭建了集理论研讨、经验共享、实践赋能于一体的高水平学习交流平台,对推动MTI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开班式合影
自今年6月起,中国译协依托“译训工程”,先后在成都、哈尔滨、喀什等地组织实施了7期MTI导师培训班,在业内引起热烈反响。接下来,中国译协将不断加强与全国翻译专业教指委、各教学单位、各地译协及行业机构的协同合作,完善培训长效机制,深化培训内容改革,不断夯实翻译人才培养根基,为推动我国翻译事业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