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由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翻译专业教指委”)与中国翻译协会联合主办、外交学院承办的“翻译人才培养的AI时代方案”研讨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举办。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外文局原副局长兼总编辑黄友义,外交学院副校长孙吉胜,外交学院驻校外交官、外交部公使衔参赞、翻译司原司长许晖,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院长、全国翻译专业教指委秘书长张爱玲出席会议。中国外文局翻译院副院长、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秘书长邢玉堂,外交学院英语系主任冉继军主持会议。来自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中国日报社、中国对外翻译有限公司、传神语联网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单位的业界代表,以及外交学院、中国政法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香港浸会大学、澳门大学、英国巴斯大学、美国明德大学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等国内外20余所高校的学界代表参加会议。

会议现场

孙吉胜致辞
孙吉胜在致辞中指出,如何培育与AI协同共进的复合型翻译人才成为人工智能时代翻译行业和专业教育面临的重大挑战。外交学院作为外交部直属特色高校,始终以服务中国外交事业为宗旨,专注于培养一流外交外事翻译人才。本次研讨会的举办恰逢其时,对明确未来翻译人才培养方向、破解培养难题具有重要意义。

黄友义发言
黄友义指出,在AI时代,以人机协同重构翻译模式,重塑翻译业态。人工智能时代对译者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译者需要更多地注意做好译前编辑和译后审定。为此,更需要打好翻译基本功。目前,需要加大中译外翻译,提供更多反映中国观点的外语语料,用于训练AI工具,帮助AI语言工具提高“翻译中国”的能力。

姜锋发言
上海外国语大学原党委书记、全国翻译专业教指委副主任委员姜锋聚焦区域国别研究领域关键能力的构建,指出要加快促进AI技术与区域国别研究深度融合,强化国家翻译能力和对象国话语翻译能力建设。

张爱玲发言
张爱玲指出,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从专硕到专博,需紧扣分类培养、分类发展的关键词,推进产教融合走深走实,以协同育人机制建设强化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的实践导向。

杨莎、张静文、朱萍发言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新媒体部副主任张静文分享了AI技术在媒体领域多语种翻译中的应用实践,强调在技术浪潮中要坚守真实性与“AI向善”,培养具备综合素养的战略性语言传播服务人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新媒体部定稿主编、制片人杨莎指出,译者应当主动学习技术、理解算法,同时坚守语言的温度与文化的边界,以专业判断引领机器输出的方向。中国日报社评论部言论室主任、高级编辑朱萍结合媒体领域翻译实践,强调AI翻译技术兴起的背景下翻译质量把关的艰巨性与重要性,指出当前行业对复合型翻译人才需求的急迫性。

潘珺、李德凤、张清、陈瑞清发言
香港浸会大学语言及语言学部总监及教授、香港翻译学会主席潘珺分享了教学实践中服务社区口译课程的落地经验,提出以实践提升学生翻译能力与服务意识。澳门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李德凤指出,高校翻译教育应以实践为核心,秉持人机互动与共生理念,强调AI对翻译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提升作用。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张清立足学校法律翻译特色定位,提出“课程融合、实践赋能、师资支撑、国际拓展”四位一体培养体系。美国明德大学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翻译项目联合主任陈瑞清分享了蒙特雷特色育人模式,指出人工智能背景下译者角色正在从创作者转向把控机器翻译质量以及开展译后编辑的“验证者”。

冉继军、韩林涛、柴瑛发言
冉继军分享了外交学院服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战略翻译人才培养经验,立足外交外事翻译强项,优化多元师资团队,推进政学研产协同育人,打通人才培养全流程,推动人才培养提质升级,助力我国外交与国际传播工作。北京语言大学英语和高级翻译学院副院长韩林涛介绍了“智能翻译学”的建构框架,提出“语言服务架构师”的人才培养目标,强调管理、营销、技术三维能力对翻译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中国对外翻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柴瑛从用人单位角度出发,结合企业发展历程和人才培养实践,提出人工智能时代翻译人才的核心能力建设要求和校企协同育人路径,为翻译事业的高质量发展筑牢人才基础。

邢玉堂主持

专家发言
本次研讨会聚焦人工智能背景下翻译行业与专业教育面临的关键问题,围绕AI赋能翻译教学与人才培养、翻译专业教育革新、协同育人体系建设等六大核心议题展开研讨发言,旨在进一步凝聚共识、推动我国翻译专业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来自武汉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上海海事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澳门理工大学等高校的专家代表围绕六大议题进行分享,会议成果丰硕。
未来,中国翻译协会将继续加强与全国翻译专业教指委的协同协作,持续推进翻译专业教育转型革新,强化高层次、复合型翻译人才队伍建设,为我国翻译和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供坚实人才支撑。